中国经济网2023-05-11 06:13:38
(资料图片)
“我们对供暖‘硬件’进行升级,完成过热器管束改造、布风系统改造等工程,增加锅炉受热面积,通过汽轮机低真空供暖,汽轮机排汽余热充分回收用于发电,实现节能降耗。”近日,青岛龙发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自强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的低碳改造工程。
近年来,青岛胶州市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既重点降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科技赋能帮助企业减碳增效。龙发热电以经营电能、热能为主,电能主要输送电网,热能主要供给包括胶东国际机场在内的400多万平方米区域。全厂采用数字化管理,在中控室就能接收和查看全厂运行数据,实现全自动化运行。“我们已投资近4000万元进行供热管网整合和改造,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部分区域供不上热的问题,还在上个供热季通过技术创新,回收余热30.32万吉焦,节约标煤0.68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63万吨,增加发电量1251万千瓦时。”魏自强说。
“我们与当地啤酒企业合作,把其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碳源加入污水中,以大幅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含氮量,各项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排放标准。”青岛崇杰环保胶州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梅说,该公司同时建设中水回用项目,配套新建管网,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浇灌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景观带,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中水—中水回用管网系统—绿化景观带”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科技赋能也助力减碳与产业发展相互成就。青岛德固特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余热回收器生产车间内,只见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上下挥舞,整个车间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控制这个偌大车间运行的,是一个不大的集控室。室内监控大屏上,各项运行指标、生产绩效一目了然。“我们以‘互联网+’为手段,协调订单、原料、设备、人力等因素,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节能降耗。”德固特公司总经理刘汝刚介绍,除了生产过程减碳,该公司在研发减碳设备上也实现突破,“我们研发的煤气空气预热器,比行业内原有设备的使用温度提高了300℃,突破了传统煤制气行业预热温度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性能大幅度提升。一家客户使用该产品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7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000吨,每年为客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790万元。”
位于上合示范区核心区的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最近正在研发生产为企业节电的储能设备,“近期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工人们正加班加点为用户定制储能系统。”公司总经理张浩介绍。
能蜂电气的储能系统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可在新能源输出较大的时候将暂时无法消纳的电能储存起来,在新能源输出不足的时候释放给企业使用。目前可实现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存储和利用,实现对新能源电能的“削峰填谷”,从整体上降低用电成本。“目前产品已远销11个省份。初步估算,每台储能设备每天可为企业节约电力成本360元左右。”张浩说。
“我们将以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发展机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抓手,以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构建气候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作协同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胶州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启臻说。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