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2023-05-08 20:57:18
进入4月下旬,保险公司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公告已陆续披露。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5月8日,共161家保险公司披露了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公告,其中83家为财产险公司,78家为人身险公司,国寿养老、新华养老等专业养老险公司也首次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进入2023年以来,保险行业各项转型成效初显,整体而言,保险公司无论是保险业务收入还是净利润增速都表现出不错的水平。不过,高光背后亦有隐忧,在人身险板块,各家公司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在财产险板块,综合成本率未来也有抬升的可能。
(资料图片)
人身险公司盈利回暖,“马太效应”加剧
受渠道端代理人改革深化及负债端投资收益影响,2023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整体业绩回暖明显。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一季度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78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537.94亿元,较2022年同期多赚59.12亿元,增速达到了12.34%。其中,有44家险企实现盈利,34家保险公司为亏损状态。
保险业务方面,由于国寿养老、新华养老和人保养老三家专业养老险公司未披露保费情况,其余75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30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78%。
一季度人身险公司保费净利润双增给了市场惊喜,但也需要看到,行业盈利主要由少数头部险企贡献,人身险公司“马太效应”依旧显著。
数据显示,寿险业“老七家”(国寿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合计实现净利润516.6亿元,占据全部人身险公司盈利规模的96%。
为何人身险公司“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这是因为中小公司在市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一般会采用更激进的市场策略,受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冲击更大。同时,很多中小公司都希望能够快速扩大业务规模,因此更依赖银保渠道,后疫情时代个险渠道恢复也必然对这些公司产生冲击。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也表示,这可能与中小公司的营销机制有关,相较于大型险企的个险渠道,中小险企更为依赖高成本的中介渠道。
谈及未来的市场走势,宁威指出,如果中小险企不改变现有发展模式,这种“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李文中则认为,在短期内这种分化肯定还会持续。不过,如果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整个寿险行业步入持续增长期,中小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应该会有明显改善。
财产险盈利规模处于高位,赔付率恐抬升
一季度随着经济回暖、资本市场复苏,财险公司也维持了高增长态势。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一季度83家财险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70.05亿元,同比增长约6.3%。其中,57家公司实现了盈利,26家公司表现为亏损。
有行业交流数据显示,170亿元的盈利规模仅次于2021年的189亿元,属于行业次新高水平。
从保费收入情况来看,83家财险公司一季度共实现保费收入4639.81亿元,为两位数正增长,增速达到了11%。综合来看,有62家公司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同比正增长,达成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有42家。
对于一季度财险公司的保费、净利润双增,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是企业生产、社会生活已经恢复正常,财产险相关业务也恢复到正常状态;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也在增强。此外,净利润的回升主要是投资收益回暖,大多数公司投资相较于去年有明显改善,拉动了净利润回升。
数据显示,83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均为正,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几乎全都实现投资端盈利。其中,68家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公司较2022年同期综合投资收益率实现上涨。
“财险去年已经走出调整期并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会得益于这种趋势的延续。”李文中表示,虽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经济明显恢复,中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为财险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会。
不过,从长期趋势来看,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未来有抬升的可能。周瑾表示,实际上,2022年财产险公司受疫情影响赔付率下降,属于短暂的不可持续因素。今年随着社会生活恢复正常,未来财险业务的赔付率有上升的可能。宁威则指出,分季节来看,由于雪天和水灾影响,冬天和夏天风险相对更高,赔付率也会随之升高。
对于未来的赔付情况,“财险一哥”人保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也提到,由于经济活跃度大幅提升,加之赔付率较高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步加深,公司车险业务面临较大压力和不确定性。此外,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快,极端气候更加频繁,影响逐渐加强,对公司发展和盈利造成一定冲击。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关键词: